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文化产品
- 2022-03-10 11:01:00
- 网络 阅读量:11624
“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”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”“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”“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”……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内容如阵阵春风,予人无限温暖。
出席全国两会的我省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,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供给,创作生产更丰富、更优秀的文化产品,不断拓展文化惠民内容、创新文化惠民渠道,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。
发力供给侧,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
“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过去的一年,文化成果惊喜连连——
举办2021“一带一路”·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、第十八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、河北省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;发挥红色资源优势,推进五大红色文化线路和80条主题学习路线;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5000余场,惠及群众1000万人次……
“不断做大增强文化产品这个大蛋糕,是人民的需求、新时代的需求。”全国政协委员,河北省政府参事室主任、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徐英说,尤其在网络化、快节奏的当下,人们更需要多样化的文化滋润。过去的一年,我省持续发力供给侧,不断推动文化产品总量供给,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,深受广大百姓欢迎。
然而从长远来看,文化供给总量仍有待提升。特别是在偏远基层,文化活动较少、类型较单一,尚不能完全满足群众所盼。“虽然不断开展‘送文化下乡’活动,但在乡村走访期间,经常能碰到许多老百姓反映:文化活动能不能多些?能不能演一些新节目?”几位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说。
“天天有演出,周周有活动,月月有主题,常年不断档”——要实现这样的文化热盼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还需在苦练内功、输血造血等机制上花心思。
“目前,一些基层剧团发展不太景气,演员匮乏,导演、舞美、音乐设计人才捉襟见肘,难以保证稳定的演出供给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刘莉沙告诉记者,为了继承经典、打磨精品、培育人才,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还专门邀请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裴艳玲传授《响九霄》《钟馗》等经典剧目,不久前还和石家庄市艺术学校联合招录了32名河北梆子学生,通过群策群力,推动戏曲发展。基层院团的发展,揭示了一个共通的道理:唯有各领域各部门合力共进,形成各环节良性互促之生态,才能整体上带来文化产品持续多样的供给。
“文化包罗万象,涵盖文艺演出、文学创作、影视制作、展览展示、摄影美术、艺术品创作等多方面。不同的文化产品,有不同的生产方式、运行规律,尊重这些规律才能可持续发展。在资金扶持、技艺传承等引导上,要有针对性、有的放矢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衡水一壶斋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汝财建议加大扶持力度,通过优惠政策、运用市场机制,推动文化产品创作茁壮发展。对于已涌现出的文化品牌,要继续管理、经营好,继续做大做强。
弘扬正能量,打造网络时代文化精品
人民需要精品,时代呼唤精品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省文艺精品硕果累累——
河北梆子《李保国》荣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最高荣誉——“文华大奖”,实现历史性突破;话剧《塞罕长歌》、歌曲《天下乡亲》《雪恋》等荣获中宣部“五个一工程”奖。评剧小戏《月缺月圆》、丝弦小戏《村官三把手》荣获全国“群星奖”。话剧《成兆才》等六部作品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……
“吃饱不等于吃好。文化建设是个‘良心活儿’,人们期盼活动多、演出多,但并不是演啥都爱看、都受益。不追求质量,谈不上满足百姓需求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淑芬认为,在网络时代,更应紧跟时代脉搏、筑牢精品意识,尤其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,努力锻造文艺精品,做好精品文化成果传播,用高质量弘扬正能量。
板凳坐得十年冷。“为时代画像、为时代立传、为时代明德——这是艺术家的天职。精品能感动很多人,是因为它扎根于大地,是创作者在用心用情地创作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曲阳县陈氏定瓷瓷业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庞永辉建议,继续完善政策措施,健全精品创作专家咨询机制、题材规划体系、精品扶持奖励机制等制度体系,为精品生产提供长效保障。
网络时代,精品传播要积极“触网”。“‘酒香也怕巷子深’,艺术家和创作团队要敢于打破固有思维,积极地拓展传播渠道。”刘莉沙委员说,尽管受到疫情影响,但去年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下基层演出仍达180场,京津冀市场开辟也很成功。剧团还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,推出“宅家看大戏”等活动,把精品“搬”到网上,为更多戏曲爱好者呈现精彩的戏曲直播,每场直播都有成千上万的网友观看。
河北,历史悠久,文化灿烂。“立足历史文化资源优势,围绕重大国家战略、国家大事和重要节点,坚持精品意识和精品战略,积极推进艺术内容和形式创新……”全国人大代表,民盟邢台市委会副主委、邢台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陈凤珍建议,进一步加大文艺创作,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传播方式,丰富文化供给渠道,打造一大批具有鲜明中国风格、中国气派和河北特色、燕赵风骨的精品力作。
精准惠民,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持续“上新”
一切为了人民,这是最根本的文化诉求——
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全面提升,省、市、县、乡、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,圆满完成中央部署的公共文化领域各项改革任务,全省60余个县市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达到国家或省级示范标准……
“从少到多,从点到线、到面、到网格化,公共文化设施体系逐渐成型,如何用好已成当务之急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教师尤立增说,目前基层文化设施利用率普遍不高、质量有待提升。下一步,应坚持补短板,推动基层公共图书馆、文化馆和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提质。同时,因地制宜拓展设施利用空间,打造一批“乡村书吧”“文化驿站”,将公共文化服务融入群众日常生活。
主动延伸文化服务触角。“以文化设施为依托,充分‘动起来’,走出自己的小天地,走进更广阔的‘人世间’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张家口市桥东区东望山乡元子河村党支部书记郭建仁建议,各级文化部门和各类文化机构持续丰富“流动”博物馆、“戏曲进景区”、“送文学下基层”等活动,不断延伸文化服务触角,让更多百姓共享文化成果。
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。“文化惠民卡就很好,政府财政投入由补贴院团改为直接补贴群众,让老百姓有充分的选择权,活跃了文化消费,还能引导院团等按需创作。”参加全国两会的我省代表委员建议,进一步扩大文化惠民卡服务内容,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,参与公共文化项目打造、服务资源配送等。
“指尖”提需求、“云端”获服务、“掌上”反馈意见……“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是大势所趋,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未来。”徐英委员建议,进一步推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,创新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模式,健全群众文化需求跟踪反馈机制,变“送餐”为“点餐”,让公共文化资源更有效地活起来。
声明: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,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投资有风险,需谨慎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saucepan.shop/wenhua/50182.html